□本報記者 李鳳虎 劉夢珂 本報通訊員 王可欣
“這款玉質面具是一種喪葬用玉,古人下葬時有遮掩面部的習俗,所以稱之為‘玉覆面’。它是指用各種玉料對應人的五官及面部其他特征制成的一種飾片,綴飾于紡織品上,于殮葬時覆蓋在死者面部或對應死者面部的部位!12月1日,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永城王莊遺址項目負責人朱光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王莊遺址位于商丘市永城市以東約13公里的苗橋鎮(zhèn)曹樓村,遺址面積63萬平方米。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2023年4月至12月,由首都師范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遺址展開正式考古發(fā)掘。2023年,在永城王莊遺址ⅣM6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玉覆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約5000年。
朱光華說,王莊遺址出土的“玉覆面”由30余件玉器以及綠松石片組成,其中,左右眼眶處分別覆蓋著兩件玉璧,顱骨兩側也各有一小玉璧,玉面飾各組件都帶有穿孔,推測其可能縫綴于布料之上,覆蓋在墓主頭部。這個玉覆面的制作材料質地細膩、色澤溫潤,玉質顏色以白色、青色為主;部分組件使用綠松石,顏色鮮艷,與玉質相互映襯,增加了其美觀程度。根據(jù)“玉覆面”各組件的形狀和大小要求,將玉石原料切合成相應的坯料,然后對坯料進行雕琢,制作出各個組件,需雕琢非常規(guī)整,表面打磨光滑。玉片上需要使用細小的鉆頭進行鉆孔,而后穿孔將各個組件綴飾在一起,按照穿孔的位置和大小進行排列設計,最后綴飾在紡織品上,形成完整的“玉覆面”。此“玉覆面”是西周“玉覆面”及漢代金縷玉衣的源頭,改寫了中國“玉覆面”的歷史,為中國古代的玉器厚葬文化找到了源頭。
“玉覆面”制作工藝精湛,作為古代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土為研究古代喪葬習俗、禮儀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通過對“玉覆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對于死亡的認識和態(tài)度,以及在喪葬儀式中的行為與規(guī)范,同時也為研究古代玉器制作工藝、揭示古代社會的結構與等級分化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
在我國考古發(fā)掘中,出土的“玉覆面”還有很多,比如新石器時代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中發(fā)現(xiàn)一些與“玉覆面”類似的玉器組合,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河南洛陽金村大墓中出土的“玉覆面”由26片玉片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