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文化旅游 > 正文 >

文化遺產我保護 新野把文保知識搬到農民家門口

  • 2024年03月11日 15:02
  • 來源:中新網河南
  • 責任編輯:經曉佳

  中新網河南新聞3月11日電 為加強文物保護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民眾的文物保護責任和意識,3月8日,新野縣博物館把文保知識“搬”進歪子鎮(zhèn)寺門村農民家門口。

圖為講解現場。
圖為講解現場。

  寺門村是鳳凰山遺址所在地,而鳳凰山遺址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約六七千年歷史,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之一。2023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鳳凰山附近科爾沁肉牛項目區(qū)進行考古鉆探,發(fā)掘出土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玉石器、骨器,殷墟時期銅器、陶器等不同質地文物500余件。為了讓寺門村群眾能夠學習文物保護知識,提高大家對文物的保護意識,新野縣博物館深入寺門村開展了“文化遺產我保護”“文明探源我來說”等文化遺產保護志愿服務宣講教育活動。

  活動中,新野縣博物館館長王朝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鳳凰山遺址文化”展覽為核心,給村民講解了新野的歷史文化和鳳凰山遺址發(fā)掘工作的主要成果,宣講了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 博物館志愿者為群眾發(fā)放文物保護宣傳頁200余份,向民眾普及文物相關知識和法律法規(guī),讓民眾了解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保護文物是全體公民的共同責任。

  宣講活動吸引了眾多村民參與。通過現場互動,面對面普法交流,讓文物保護知識、法規(guī)政策深入人心,提升了民眾參與文物保護的熱情,營造了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的責任意識。(丁建忠/文圖)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