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文化旅游 > 正文 >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河南探索丨中原學誕生記④:中原學的研究現(xiàn)狀

  • 2023年02月02日 15:43
  • 來源:大河網
  • 責任編輯:李新賀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核心內涵,是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的基礎。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理應成為我們河南社科人的責任擔當和學術自覺。

  我們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方面有哪些創(chuàng)新,取得了哪些成就?大河網學術中原將聚焦這一主題,推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河南探索》專欄。第一期,聚焦中原學的研究。

  與其他學科一樣,中原學的研究可分為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關聯(lián)研究和推進路徑研究四個方面。中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包括中原學的概念、意義、學科特點、研究視角等基本內容。中原學的應用研究是中原學最突出的特色,其基本宗旨是立足中原、研究中原、服務中原,不斷解決中原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中原學的關聯(lián)研究包括關于中原核心地位,中原學風特點,中原學與其他地方學的關系三個方面的研究。中原學的推進路徑研究包括強化理論研究,探索綜合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組建研究隊伍,融入“新文科”建設,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實現(xiàn)全球傳播,爭取“組織化”的外在支持六個方面的研究。

  自2016年至2021年,以“中原學”命名或作為關鍵詞進行研究的文章共計52篇,其中學術期刊文章42篇,報刊理論文章10篇。中國知網可搜索到的28篇文獻中,篇均被引數1.57,篇均下載數150.46。

  “中原學”研究的時區(qū)分布

  根據中國知網數據庫搜索結果,將中原學相關文章按照發(fā)表年份進行梳理匯總,可制成中原學研究文獻的年代分布圖。從圖1可以看出,中原學的研究文章始見于2016年,2017-2019年呈現(xiàn)穩(wěn)步增長的態(tài)勢,2020年發(fā)文量與上年持平,為12篇,2021年達到現(xiàn)階段的頂峰。

 

 

  中原學的研究興起于2016年,源于李庚香研究員在2016年正式提出“中原學”的概念。2019年,《河南社會科學》雜志和《黃河科技學院學報》相繼開設“中原學研究”專欄,為中原學研究和傳播提供了平臺;同時“《周易》與中原學”“黃河文化與中原學”等專題研討會的相繼召開,也推動了當年中原學研究的發(fā)展,使得該年的發(fā)文量呈現(xiàn)翻倍之勢,達到了12篇。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日益重視對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研究,地方學的發(fā)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2021年,不同領域的學者通過舉辦高層論壇和研討會等形式從不同的學科角度開展對中原學的研究,推動了中原學研究的發(fā)展,使得2021年的研究成果數量猛增。

  上述分析表明,中原學研究的發(fā)展主要受學術導向和現(xiàn)實需求的影響,發(fā)文量驟增的年份與系列研討活動的組織舉辦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同時也與各高校、研究機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相契合,一方面顯示中原學研究具有鮮明的導向特征,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新時代河南社科界高度的思想自覺和理論擔當。

  “中原學”的研究力量

  從學科來看,歷史學、哲學的學者是中原學研究的核心力量。從圖2可知,省社科聯(lián)、省社科院、省委黨校、鄭州大學等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數量都居于前列;從圖3可知,李庚香、田憲臣、張新斌、李龍等是重要的作者。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2016年“中原學”提出前后,信陽師院的炎黃學、河南大學的黃河學和宋學、河南省社科院的洛陽學,還有大嵩山學、南陽學、理學等相繼加入了建設中學原這一地方性學科的“大合唱”之中,在實際上形成了多學科的研究力量,為構建中原學提供了體系化的學科支撐。

  “中原學”的發(fā)展階段

  關于中原學的研究,目前大致經歷了萌芽期、初創(chuàng)期和發(fā)展期三個時期。

  1.萌芽期(2011—2016)

  從理論準備和建構上來講,“中原學”的思想萌芽孕育于2011年3月7日,源于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要求河南“形成歷史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進的文化發(fā)展哲學!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需要哲學精神指引,需要歷史鏡鑒啟迪,需要文學力量推動。”這為構建中原學提供了文史哲相統(tǒng)一的“理論研究框架”。2015年3月王岐山同志在視察林州紅旗渠時指出,“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駕馭現(xiàn)實,用歷史、哲學、文化思考支撐信心”,進一步為建構中原學提供了方法論指引。由此,以唯物辯證法駕馭現(xiàn)實,以文史哲樹立文化自信,文史哲一體,歷史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相融,精神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進,為中原學學科的形成初步理出了理論輪廓和形態(tài)。

  從學者積淀和準備來講,中原學創(chuàng)始人李庚香研究員對中原文化有著長期、深入的研究,其文化、宣傳、社科領域的工作經歷使他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我省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和理論研究中的局限性,從而能更好地作出前瞻性的戰(zhàn)略判斷,引領研究方向,這些為中原學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初創(chuàng)期(2016—2018)

  “中原學”形成于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之時。2016年,李庚香研究員在《河南社會科學》發(fā)表《打造“中原學”一流學科奮力建設思想河南》一文,這篇文章成為中原學研究的開山之作。該文從哲學的角度正式提出“中原學”這一概念,圍繞中原學的基本內容、重大意義、研究領域、發(fā)展精神和思想載體展開了論述,提出中原學應以古(古代傳統(tǒng)文化)、今(當代經濟社會發(fā)展)、人(人物)、文(文獻典籍)為研究領域;以中原發(fā)展哲學為建設核心;以建設中原智庫、實施創(chuàng)新工程、打造中原百家、思想家群和中原學派為載體,將以往對中原文化碎片化、分散性的研究,上升到統(tǒng)一的“學統(tǒng)”和“學科”的高度,標志著中原地區(qū)文化研究進入學科建設的新階段。

  2016年12月23日,省社科聯(lián)組織召開“塑造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原品牌與‘中原學’學科建設”座談會,這是中原學歷史上第一次研討會,關愛和、丁素、張新斌等知名專家學者出席,圍繞“中原學”的基本問題,比如內涵、外延,建設“中原學”的價值意義,推進“中原學”學科建設的路徑方法等進行研討。這次會議標志著“中原學”的研究從社科聯(lián)走向了全省社科界。

  在這一階段,中原學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提出了框架性、原則性的意見,為后續(xù)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但總體來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

  3.發(fā)展期(2019—)

  2019年8月,李庚香研究員在《河南社會科學》發(fā)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走進新時代的中原學——構建新時代中原學的歷史使命和實踐路徑》。該文將中原學置于新時代的大背景下,系統(tǒng)回答了中學原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學科定位問題,并指出中原學要加快進行戰(zhàn)略轉型。這既是對以往研究的總結,也為中原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推進指明了方向,在中學原的研究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更多的專家學者投入了對中原學的研究,中原學進入快速發(fā)展的階段。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

  一是開設中原學研究專欄。2019年1月《河南社會科學》刊發(fā)中原學專題征文,2月正式開設“中原學研究”專欄;同年12月,《黃河科技學院學報》開設“中原學研究”專欄;2021年1月,《人生與伴侶》黃河文化?_設“中原學研究”專欄,這為中原學研究提供了平臺,有力推動了中原學的發(fā)展。

  二是中原學研究成果日漸豐富。在現(xiàn)階段,中原學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統(tǒng)化,研究成果數量猛增,研究范圍也逐步擴大,主要集中在學科體系構建、關聯(lián)學科研究等方面,并出現(xiàn)了“漯河漢字文化名城建設”“漢字文化研究”等實證研究。尤其是2021年以來,又開始了對中原學分支學科的研究,中原學概論也開始從醞釀走向實踐,中原學慕課前50講正在錄制中。中原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逐步形成。

  三是系列研討會的召開。這一階段召開了“中原學與馮友蘭哲學思想的時代價值”“《周易》與中原學”“推進中原學研究及中原學Logo設計”“黃河文化與中原學”“中華傳統(tǒng)福文化及其新時代價值”“現(xiàn)代化視域下中原學的研究趨向與未來發(fā)展”“新時代中原美學”等系列研討會。其中2019年3月召開的“推進中原學研究及中原學Logo設計”研討會,系統(tǒng)回顧了中原學創(chuàng)立以來的研究狀況,理性反思了中原學研究存在的問題,明確了中原學進一步發(fā)展的方向和重點,為之后中原學的研究指明方向,明確了重點。2021年10月召開的“現(xiàn)代化視域下中原學的研究趨向與未來發(fā)展”理論研討會,則就中原學在新時代的研究走向和發(fā)展趨勢進行了研討,提出中原學的未來發(fā)展要組織化、體系化、網絡化、國際化等。

  四是中原學研究平臺的建設加快推進。2020年9月,黃河科技學院成立中原學研究院;同時隨著省社科聯(lián)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建設,中原戰(zhàn)略學研究中心、炎黃文化研究中心、中原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中原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黃河文化與二程理學研究中心、中原學與中心城市發(fā)展研究院、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楚漢文化研究院等13個中原學研究基地成立,為中原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是中原學開始開枝散葉。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中原學分支學科的研究如雨后春筍一樣不斷涌現(xiàn)。2021年,首屆中原學之中原經濟學、中原倫理學、中原中醫(yī)藥學高層論壇相繼舉行,中原法學、中原美學、中原商學的研究也逐步開啟,《中原法學》《中原商學概論》《中原美學》研究撰寫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在這一階段,南京大學范毓周、江蘇大學陳羲等省外專家學者也投身到中原學的研究之中,表明中原學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開始從河南走向全國。

  從中原學提出,打造思想河南,到以中原學建設為載體,打造新時代河南哲學社會科學,再到努力做中國學術的創(chuàng)造者、世界學術的貢獻者,中原學的定位和使命在不斷清晰和提升,中原學的理論框架和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和成熟。在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積累之后,相信中原學的研究會進一步深入和系統(tǒng),中原學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中原學的研究內容

  與其他學科一樣,中原學的研究可以分為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關聯(lián)研究和推進路徑研究四個方面。

  1.中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

  中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包括中原學的概念、意義、學科特點、研究視角等基本內容。

  (1)中原學的概念

  關于中原學的概念,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原學是以中原這一特定地域為研究對象,縱向貫通歷史、現(xiàn)代和未來,橫向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綜合性學科,以張新斌等為代表;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中原學應緊緊圍繞中原歷史文化進行研究,要對其內涵進行清晰的界定,以葛晨光、趙炎峰等為代表。

  (2)中原學的價值意義

  中原學的價值意義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一是從推進中原文化研究來看,中原學是深化拓展中原文化研究,推動中原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加快構建河南文化高地的理論支撐,以丁素、張新斌等人為代表;二是從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來看,中原學是提升中原區(qū)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水平,加快建立具有中原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方面,以關愛和、田憲臣等人為代表;三是從構建思想體系來看,中原學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積極參與中華民族第八次思想重構,努力做中國學術創(chuàng)造者、世界學術貢獻者的探索和嘗試,以李庚香研究員為代表。

  (3)中原學的學科特點

  對于中原學的特點,學界的認識較為一致,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綜合性。即研究內容的綜合性和研究方法的綜合性。二是獨特性。即中原區(qū)域的獨特性和中原文化的獨特性。三是應用性。即中原學研究要關注當前和未來的現(xiàn)實需要,要與河南文化強省和現(xiàn)代化建設相聯(lián)系,積極回應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

  (4)中原學的學科體系構建

  學科體系構建是中原學的基礎性工程。關于中原學的學科體系建設大致有三種意見:一是從學科支撐的角度出發(fā),李庚香研究員認為,中原學應當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黨建等各個領域,因此要加緊完善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支撐學科的構建;二是從系統(tǒng)組成的角度出發(fā),王喜成研究員強調,中原學的學科體系要從學科定位、學科隊伍、學科研究、人才培養(yǎng)、學科平臺、學科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三是從“三維軸線”的角度出發(fā),張新斌、尹全海等學者認為,應以時間為軸線,形成對歷史中原、當代中原、未來中原等時間段的縱向研究;以空間為軸線,展開對中原區(qū)域的橫向研究。

  (5)中原學的分支學科研究

  不少學者從理學、易學、宋學、運河學、殷商學、炎黃學及黃河文化、馮友蘭思想等方面對中原學進行了研究。其中,中原美學的研究較為系統(tǒng)和完善,李庚香研究員率先將中國美學放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進行研究,提出了“美在道情”這一概念和要用“大美育”創(chuàng)造新時代美好生活的觀點。同時,從2021年開始,中原法學、中原倫理學、中原中醫(yī)藥學、中原商學的研究也逐步展開。

  (6)中原學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

  目前,學者們普遍認為,中原學的研究視角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文化視角;二是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等學科視角;三是哲學視角。中原學研究的核心方法也可分為三種:一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駕馭現(xiàn)實;二是用歷史、哲學、文化思考支撐信心;三是用制度分析實現(xiàn)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2.中原學的應用研究

  相比較基礎研究,中原學的應用研究比較薄弱,專門文章不多,能見的主要有張新斌的《中原學研究中的漯河樣本》和齊航福的《中原學背景下的漢字文化研究》。

  3.中原學的關聯(lián)研究

  一是關于中原核心地位的研究。陳隆文以歷史區(qū)域分析方法比較了中原及周邊區(qū)域的歷史價值,論證了中原地區(qū)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qū)。二是關于中原學風特點的研究。陳羲分析了近代中原學術的盛衰規(guī)律,認為這種規(guī)律與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相伴生,并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近代中原學風,對中原學梳理中原地脈、人脈、文脈背后的“學脈”具有較強的啟示性。三是中原學與其他地方學的關系。張新斌分析了中原學與北京學、上海學等區(qū)域城市學的異同;李龍將洛陽學與中原學進行了對比;魏濤認為二程理學是中原學的靈魂。此外,李庚香還撰文分析了中原學與運河學、中原學與新宋學、中原學與河洛學等的關系。

  4.中原學的推進路徑研究

  一是強化理論研究。趙炎峰認為中原學是既有理論又有應用的綜合性學科,但對于尚處于初期的中原學來講,理論性研究是當前的主要任務,要側重于借鑒文史哲等基礎理論學科的理論基礎、知識體系和研究范式,構建中原學的理論框架。

  二是探索綜合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田憲臣等人認為構建中原學范式應從出彩中原、實踐理性、歷史積淀、兼容多元、問題導向等特點入手。趙炎峰則強調要打破學科壁壘,在學科交叉、綜合中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

  三是組建研究隊伍。王喜成等人提出要有意識、有計劃地促進成立若干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適時成立中原學研究會或中原學智庫聯(lián)盟。宋朝麗、汪振軍也認為需要對分散在各個領域的中原學者進行整合,聚集優(yōu)勢力量,成立“中原學派”。

  四是融入“新文科”建設。尹全海提出應依托高校學科建設進程,推動中原學進課程、進教材、進課堂。以中原為學科標識、以中原歷史文化的本質特征為闡釋對象,推動中原歷史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之成為中原之學、中國之中原學、世界之中國學。

  五是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實現(xiàn)全球傳播。于向東認為中原學旨在開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精華,講好中原和河南出彩故事,因此中原學研究要注重國際傳播,要面向未來、面向人類的整體發(fā)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思想資源。

  六是爭取“組織化”的外在支持。趙炎峰等人主張組建“中原學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爭取省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通過外在的“制度化”“組織化”力量,加快中原學建設步伐。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