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文化旅游 > 正文 >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河南探索丨中原學誕生記②:什么是中原學

  • 2023年01月30日 16:24
  • 來源:大河網
  • 責任編輯:李新賀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核心內涵,是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的基礎。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理應成為我們河南社科人的學術自覺。

  我們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方面有哪些創(chuàng)新,取得了哪些成就?大河網學術中原將聚焦這一主題,推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河南探索》專欄。第一期,聚焦中原學的研究。

  中原學是研究中原的學問。其以中原歷史文化和當代中原經濟社會發(fā)展為研究重點,以構建地方性知識體系為使命,以繼承和發(fā)揚中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現代中國文化為指向,以凝練中原文化精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以總結中原發(fā)展規(guī)律、引領中原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為追求。

  (一)概念

  界定中原學的概念,首先要確定中原的范圍。

  1.何為“中原”

  中原有廣義和狹義之說,從廣義上說,中原地區(qū)指包括陜西、山西、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對中原的概念,在《中原經濟區(qū)規(guī)劃》中有專門界定。中原經濟區(qū)范圍包括河南全省及山西、山東、安徽、河北局部地區(qū),涵蓋5省30個地級市及3個市轄區(qū)、縣。狹義上中原則僅指河南,也就是今河南全省。

  “中原學”主要從狹義上的中原(即河南)立論,因為“只有河南全境,全在中原文化圈之內,河南最有資格代表中原和中原文化”,同時輻射廣義上的中原地區(qū)。

  2.何為“中原學”

  中原學是研究中原的學問。其以中原歷史文化和當代中原經濟社會發(fā)展為研究重點,以構建地方性知識體系為使命,以繼承和發(fā)揚中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現代中國文化為指向,以凝練中原文化精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以總結中原發(fā)展規(guī)律、引領中原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為追求。

  中原學立足現實、反觀歷史、著眼未來;既審視歷史、總結規(guī)律、會通學理,又以史為鑒、把握當下、觀照未來。

  (二)研究對象

  中原學的研究對象很豐富,包括中原地區(qū)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態(tài)、文化以及中原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等,主要涉及兩個維度。

  一是以中原歷史文化的豐富積淀為研究重點,研究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研究中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實現中原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主要解決中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問題。

  二是以當代中原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問題為重點,在梳理總結中原發(fā)展歷史規(guī)律的基礎上,實現與河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互動,主要解決中原地區(qū)高質量發(fā)展和更加出彩的問題。

  中原學內容豐富,其研究對象從根本上來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中原學的核心問題研究——中原哲學思想、哲學精神的系統(tǒng)研究。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民族經歷了7次思想重構,先是諸子百家(中原子學),然后是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之后是宋明理學,再之后是馮友蘭的新理學,然后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這5000年里邊我們向世界貢獻了五個理念:“易、道、仁、理、心”,這是中華民族5000年最高的哲學智慧,是我們中國的價值觀,是我們的民族文化基因。

  中原學研究,一方面要重視對中原哲學思想的梳理和研究,要站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高度,系統(tǒng)研究從春秋戰(zhàn)國(諸子學)到北宋時期(宋代理學)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因為這一段歷史的思想文化是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主干和核心組成部分,代表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方向。要通過這種梳理和研究,總結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fā)展的脈絡,探索中國思想的價值。另一方面要注重對當代中原精神的研究,比如大別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南水北調精神、二七精神、新鄉(xiāng)先進群體精神等的研究,它們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中原學的基本問題研究——中原歷史文化研究。中原歷史文化在中華文明中具有根源和主干意義,中原文化的鼎盛和發(fā)展代表了中華文化的輝煌。中原學的研究要通過梳理中原文化形成的根基、發(fā)展脈絡和演進規(guī)律,知道我們從哪里來,解決“我是誰”的問題,從而明確“我要到哪里去”。

  第三,中原學的主要問題研究——中原現實發(fā)展需要的應用研究。中原學研究要緊扣當前中原地區(qū)社會發(fā)展中的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進行研究,更好地揭示中原地區(qū)的歷史進程與發(fā)展規(guī)律,自信回答“我到哪里去”,從而為中原地區(qū)的發(fā)展繁榮提供理論支持。

  (三)中原學的學科特點

  1.綜合性。

  綜合性是地方學的重要特征。綜合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研究內容的綜合性,中原學是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研究。從涉及的學科看,中原學涉及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等諸多學科門類,是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從涉及的領域看,中原地區(qū)發(fā)展面臨著眾多復雜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管理、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是跨領域的綜合性研究。二是研究方法的綜合性。研究內容的綜合性決定了中原學研究方法的綜合性。中原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學科的綜合,單靠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方法,不能解決現存的復雜問題,在研究方法上應采用跨學科的方式。

  2.獨特性。

  中原學的獨特性,也可稱作典型性、代表性?梢詮囊韵聝蓚方面來理解:一是中原區(qū)域的獨特性,二是中原文化的獨特性。

  (1)中原區(qū)域的獨特性

  中原學的獨特性首先是由中原特殊的地位所決定的。

  中原是華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祖居之地,我國前120個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個,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可以說,海內外華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河南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絕大部分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從夏朝開始,先后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時間長達3200余年。

  從自然條件看,中原地理條件優(yōu)越,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發(fā)生旱澇雪災的概率很小,非常適宜人類居住,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以來就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

  (2)中原文化的獨特性

  中原地區(qū)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核心地域。中原地區(qū)以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成為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fā)源地,使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發(fā)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于正統(tǒng)主流地位。中原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源,又是流,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根源性、原創(chuàng)性、基礎性等鮮明特點。尤其是從春秋戰(zhàn)國至北宋時期,中原文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地方文化,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和核心組成部分。正是由于這種獨特性的存在,使中原不僅僅是一個地域性的存在,更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縮影,是中華文明發(fā)展的代表。

  3.應用性。

  如前所述,中原學是研究中原的學問,其基本宗旨是立足中原、研究中原、服務中原,不斷解決中原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它的主要問題研究就是中原現實發(fā)展需要的應用研究。因此,應用性是中原學最突出的特色。

  (四)學科定位

  1.新時代河南哲學社會科學

  從中原學研究的背景我們知道,中原學應新時代而生,與新時代同步伐,勇于回答時代課題,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

  中原學的邏輯起點在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文化發(fā)展哲學的要求,在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致力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中原學根植中原大地,立足中原現實,挖掘中原歷史文化、凝煉中原文化精神,把握當代中原發(fā)展、總結中原發(fā)展規(guī)律,面向未來關懷人類、貢獻中原價值中原智慧。

  因此,中原學的第一個定位是新時代河南哲學社會科學。

  2.新文科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與新技術的推動、新需求的產生以及新國情的要求有關。新文科有三個新特點:一是打破學科邊界,實現多學科聯(lián)合攻關。這種交叉不僅僅是文科內各學科的交叉,更重要的在于人文學科與理學、工學新興領域的交叉融合,在于把新技術、新手段運用到文科研究當中,使文科研究建立在科技或者叫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二是更注重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突出應用性。三是體現中國特色,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擁有國際話語權。也就是說,中國新文科的發(fā)展不僅要體現中國特色,發(fā)展中國學派,培養(yǎng)中國的思想家,同時要放眼世界,參與國際競爭,在世界學術舞臺上擔當大任。這個特征是由中國國情和中國體制所決定的,也是中國新文科區(qū)別于其他國家文科建設的最主要特征。

  結合新文科的特點,對照中原學的使命,我們會發(fā)現,無論是從學科的綜合性、跨學科性、應用性,還是從中原學的使命而言,中原學的定位都應該定在新時代的新文科上。

  3.地方學

  地方學是一個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交叉學科。

  在我國,研究地方、地域的學問,源遠流長。但以地名學,最早見于清末民初以地域劃分的經學流派,如魯學、齊學、晉學等。目前,國內以地方命名的學問,大致有三種形態(tài)。

  一是因為特定的發(fā)現而形成的專門學問,以敦煌學、吐魯番學、徽州學等為代表。敦煌學主要研究1900年發(fā)現的敦煌文書以及敦煌壁畫,吐魯番學主要是對出自西部中古寺院遺址與墓葬中的文書、墓磚墓志等進行研究,徽州學以徽州文書為主要研究對象。可以看出,這種形態(tài)的專門學問都以特定歷史時段特定歷史遺存或典籍為研究對象,與我們所討論的中原學有明顯差別。

  二是以洛學、閩學等為代表的思想學派的哲學文化研究。洛學是以北宋程顥、程頤兄弟為代表的洛陽學人所形成的儒家理學學派,閩學是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福建學人所形成的儒家理學學派。這些學派主要側重以思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研究,與中原學有著明顯不同。

  三是以北京學、上海學等為代表的區(qū)域城市學研究。這類研究重點是為區(qū)域發(fā)展提供系統(tǒng)的理論支持與有效的對策思路。比如,北京學強調“融會北京歷史、現實、未來三個方面進行多學科的研究探討”。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原學與以洛學、閩學等為代表的思想學派的哲學文化研究和以北京學為代表的區(qū)域城市學有很多的共通之處,是這兩類地方學的結合,兼具這兩類地方學研究的特點,是中原的地方學。

  4.五方之學

  在中原學提出前后,河南有多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和區(qū)域色彩的學科問世。東邊,有河南大學的“黃河學”;西邊,有洛陽師范學院的“河洛學”;南邊,有信陽師范學院的“炎黃學”;北邊,有安陽師范學院的“甲骨學”;中間是中原學,中原學的“中”字就像甲骨文里邊的旗幟,就是要把中原歷史文化研究的旗幟插在高地上,統(tǒng)領和輻射各方面的研究力量。中原學和黃河學、河洛學、炎黃學、甲骨學五位一體,這是我們河南哲學社會科學一個新的發(fā)展演變趨勢,是五方之學。我們要把中原學放在五方之學中來認識、來定位,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原學與這幾個學科的關系。

  與黃河學:黃河學不僅包括黃河文化及其相關的人文、經濟、社會等學科,也包括生態(tài)、地理、水利等自然學科,是一個跨領域的綜合學科。

  從研究內容來看,中原學與黃河學在時空方面有重疊。黃河文化是黃河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黃河文化包括河湟文化、關中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等流域文化。中原是黃河流域的中心,中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和重要組成部分,是黃河學研究的核心和主干,也是中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從時空范圍和學科影響力來看,黃河學的學科標識已超出中原學的范圍。黃河文明是黃河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它是一種流域文明,但并不是簡單的區(qū)域性大河文明,而是中華文明、國家文明的代表與象征,因此黃河學的研究不僅具有時代價值,更具有世界意義。對黃河文明的研究,是中原學必須聚焦的學科領域,但要認識到黃河學的學科標識已超出中原歷史文化的范圍。

  與河洛學:目前學界對河洛學的概念認識不一,有的甚至把河洛學等同于洛陽學。一般來講,河洛學有傳統(tǒng)概念和現代概念兩種含義:從傳統(tǒng)上講,河洛學僅僅指《河圖》《洛書》之學;從現代來看,學者賦予了河洛學新的意義,將有關河洛地區(qū)的所有學問統(tǒng)稱之為河洛學,是對河洛地區(qū)綜合學科的研究。目前,大多數學者尤其是河南的學者更傾向于現代意義上的河洛學概念。

  不管是哪種概念的定義,從河洛學的地理空間、所在的地域和研究的內容看,河洛學應該是中原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河洛學研究的過程中,要重視對洛陽學、二程洛學和河洛文化(尤其是河圖洛書)的研究。

  洛陽學是一門由國際到國內的地方學問。20世紀80年代,日本著名的學者岸俊男認為日本奈良時代的京城——平城京在建設時受到的影響不是來自長安,而是洛陽,從而提出了洛陽學的概念。洛陽學是城市學,是研究洛陽從產生到發(fā)展、變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問。洛陽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是中原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尤其是中原歷史上思想文化的核心,可見,洛陽學是中原學的核心內容。

  洛學,是北宋程頤、程顥所開創(chuàng)的學派。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形成,經歷了先秦孔孟儒學時期、隋唐玄學時期,到了宋明理學時期,才真正建立起內在超越的精神世界。作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二程洛學是心性哲學,對中國人內在精神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何把握二程洛學的核心要義及其時代價值,是中原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千年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是黃河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文脈之根,是中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河圖洛書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是河洛文化研究的重點,也是中原學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

  與炎黃學:炎黃學是以根源為切入點的新“國學”。2017年底,信陽師范學院在北京正式成立“炎黃學研究院”,這是炎黃學誕生的標志。炎黃學是以上古時期的炎帝黃帝為代表的人文始祖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學問。炎黃是中華民族的老祖先,是中華文明之源。炎黃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祖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總代表,是根、是源。炎黃二帝和炎黃文化是中原文化的起始,是中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炎黃學研究的主要價值在于解決中華5000年文明“有身、有尾、無頭”的問題,在于論證中華文明的起源,因此其學科標識在時空范圍和學科影響力方面已超出中原歷史文化的范疇。

  與甲骨學:甲骨學,是最有中原特色的專門學問。隨著1899年甲骨文的發(fā)現,研究甲骨文與殷商史的專門學問——甲骨學應運而生。它的研究對象就是商周甲骨文。由于商代甲骨文發(fā)現在中原,從地域的角度而言,甲骨文,毫無疑問是中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屬于中原學的研究對象。

  “黃河學”“河洛學”“炎黃學”“甲骨學”的發(fā)展是中原學發(fā)展的基礎,并極大地豐富了中原學的內涵。目前,這四個學科群的建設工作基本上都處于起步階段,“五位一體”的大學科群建設格局才剛剛形成。(作者:李庚香,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主席、研究員、法學博士)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