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文化旅游 > 正文 >

東西問|邱志強:東方君子和西方紳士相遇,拱手還是握手?

  • 2022年09月05日 13:1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王宇

  他們相遇,拱手還是握手,大可不必拘泥固執(zhí),而是可以進行多種方式的交流融合,相距較遠時,招手致意;彼此接近時,拱手有禮;互相接觸時,握手言和。

  作者:邱志強  傳統(tǒng)文化學者、全國教育名師

  全文字數:1990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在中國,孔子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被稱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鬃映缟芯语L范,倡導君子精神,一直在講述和教誨人們如何成為謙謙君子。

  君子是中華文化的標志性、代表性人物形象之一。孔子之前,“君子”是指治理國家的人。到了孔子時代,圍繞“君子”這個概念,他提出許多標準和具體看法,使得君子形象更具道德品質等人格屬性。

  拱手和握手有何文化內涵?

  拱手為禮作為君子的標志形象,代表著君子之交、君子之禮,也是最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相見禮,又稱揖禮,行禮時一般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因中國古人以左為敬,所以左手在外表達對人的誠懇和尊重。

小學生學習作揖禮。 中新社發(fā) 冬生 攝
小學生學習作揖禮。 中新社發(fā) 冬生 攝

  紳士則是西方文化的人物形象代表之一,紳士階級是中世紀英國的一個社會階層,地位僅次于貴族,其中的男士稱為紳士。紳士倡導傳統(tǒng)文化,彰顯自我存在,追求個性化和人性化的高品質生活。紳士稱號是西方文化的一個載體,不單由身份血統(tǒng)、社會地位決定,更彰顯著個人的行為舉止,出類拔萃的形象,代表著現代西方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社會風尚和價值取向。

  握手禮起源于英國,是西方文化中紳士形象的典型代表禮儀之一。兩人相向,握手為禮,是目前國際社會交往中最常見、最流行的交往禮儀之一。

  20世紀初,受西方經濟文化影響,中國也逐漸興起握手禮,既避免了擁抱禮、貼面禮等中華文化不易接受的西式禮儀,也取代了作揖禮、叩首禮,通常伴隨著“你好、歡迎、謝謝、再見”等寒暄致意,表達相見、友好、祝賀、感謝、告別等豐富內涵。此后,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使用握手禮,以示文明、新潮,也表達了質樸本真的友好熱情。

2021年海峽兩岸全民棒壘球聯(lián)賽(昆山站)比賽上,兩岸球員在比賽前握手致意。 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
2021年海峽兩岸全民棒壘球聯(lián)賽(昆山站)比賽上,兩岸球員在比賽前握手致意。 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

  實質上中國古代也有握手禮,但僅應用于親朋好友之間和一些特定場合。有兩種情境中比較常見,一是親朋好友之間離別時,握手告別,互相珍重,《詩經》中的“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就表達了這樣的情感;二是吊喪之時,限于親人摯友,賓客握住主人的手,以示安慰,節(jié)哀保重。

  君子精神和紳士精神有何相通之處?

  這里所說的以君子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精神,主要是指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和底蘊的,成為中華民族推崇的內在思想意識源泉和行為指導原則,體現了占主導地位的被大多數人所認同接受的人生意義和價值觀念等,促進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和中華文明影響范圍內社會積極進步的主要文化精神。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主要特點和核心精髓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獨立自主、開放包容的民族共同精神;自強不息、向上向善的奮斗共進精神;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合作共存精神;中庸中和、和而不同的和諧共生精神。

  以紳士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精神,是指源于古希臘,經歷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發(fā)展演變,所形成的在現代的歐洲和北美等地域成為主流的文化精神。

在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qū)展示中心,參觀者與5G+智能機器人“小5”握手。 中新社發(fā) 賀俊怡 攝
在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qū)展示中心,參觀者與5G+智能機器人“小5”握手。 中新社發(fā) 賀俊怡 攝

  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表現為強烈的自我意識,類似于中華文化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強調自我個性發(fā)揮和自我價值的最大化實現,同時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個性和人格。這一點,與中華文化的君子之道“和而不同”和“周而不比”等文化理念是相通的。

  放眼當今,君子形象成為中華文化影響范圍內為人處世的標準和典范,是文化意義上對一個人各方面的最高綜合評價。人們用“君子”來考量自己,用“君子”來評價他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君子”不是一場考試的結果,是永遠都在參加的終極考試,時時事事都在考量人、引導人、促進人。中華文化推崇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由“君子”的高尚、強健人格來點亮,整體的精神構建光明而宏大。

  紳士形象由西方文化中所稱的Gentleman來引領,其中Gentle可以解讀為優(yōu)雅、可愛、寬厚、穩(wěn)健、親切、有禮等,由充滿俠氣和英雄氣概的“騎士”發(fā)展而來。所崇尚的“出類拔萃,氣度不凡”形象,至今仍然是西方社會各階層人士追求的人生方向和文化價值。

  君子與紳士相遇,是拱手還是握手?

  通過以上闡釋可知,代表東方文化的君子和代表西方文化的紳士,基本文化精神是相通相融的,有差異的部分是各自的特色。他們相遇,拱手還是握手,大可不必拘泥固執(zhí),而是可以進行多種方式的交流融合,相距較遠時,招手致意;彼此接近時,拱手有禮;互相接觸時,握手言和。

武漢歸元廟會上的“美猴揖福”。 中新社發(fā) 劉蔚丹 攝
武漢歸元廟會上的“美猴揖!。 中新社發(fā) 劉蔚丹 攝

  如果把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正確方向和方式稱之為“正道”,則如《中庸》所載,“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有科學理性精神的實事求是,“正道”必然會被人們認知和發(fā)現其規(guī)律和特點,當然未必那么及時,未必那么順暢,未必那么準確,這時候不是“正道”有什么問題,而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能不能正確認識和弘揚“正道”的問題。恰如在暗夜里,有時會看不清腳下的路一樣,但是路就在那里。

  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正道”肯定不會一路坦途,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方式,但是交流與融合、求同和存異也在同時進行著。當出現偏差,或者背離,甚至是錯誤發(fā)展的時候,人們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方向,君子和紳士就可以攜手同行,奮勇向前。

  作者簡介:

  邱志強,河南省實驗小學高級教師,全國教育名師,傳統(tǒng)文化學者,多年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研究,特別是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有深入研究。近年來,先后主講上百場大型傳統(tǒng)文化講座、培訓、報告會等,曾到新加坡、韓國、臺灣等地開展文化教育交流活動,先后出版有《學習論語》《家長學校教材》《身邊的榜樣》等著作。目前在喜馬拉雅開設《邱志強的基礎論語課》系列精品課程,深受廣大聽眾喜愛。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