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文化旅游 > 正文 >

專訪作家劉震云:生活有時候會撲面而來

  • 2022年07月26日 14:48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李新賀

  中新社香港7月26日電題:專訪作家劉震云:生活有時候會撲面而來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新作《一日三秋》完成后,作家劉震云去參加了好友、演員黃磊主持的慢綜藝《向往的生活》。

  沒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某天黃磊說,你來吧,就兩天時間,來吃個飯。他就去了,很隨意。

  至于節(jié)目播出后,他所展露的幽默和語言藝術,“以退為進”地讓黃磊給他加了三個菜;不時一句“凡爾賽”:“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一不留神考了個河南狀元!睂⑦@位慣于神隱文字后的作家,忽然被拽入善意的網絡熱議中。這是劉震云始料未及的。

  近日香港書展期間,劉震云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坦言,如今回過頭來思考,這種他所不熟悉的新興網絡世界,也許才是他選擇參與節(jié)目的初衷,“作家要深入生活,生活的各個方面。”

  劉震云所熟悉的生活,遠在河南延津。那是他生長的地方,亦是他寫作深深植根并給予滋養(yǎng)的土壤。他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還有更早的《溫故一九四二》《故鄉(xiāng)天下黃花》等,寫的都是延津。劉震云熟悉鄉(xiāng)村里的每個人,熟悉他們的笑聲與哭聲,也熟悉他們皺紋里的塵土。他能生動地模仿出當泥瓦匠的表哥抽煙的樣子,也能回憶起兒時在玉米地里自制燒烤所用的原材料。

  這一回寫《一日三秋》,劉震云再度回歸故土,由“笑話”穿針引線,笑話和人物、土地、神靈、傳說、歷史之間的糾纏,建構起故事骨架。這與他以往的寫作相較,是一重突破,但他享受創(chuàng)作“不順”,將瓶頸視作“老友”,由困難里看見轉型的希望,“如果寫得得心應手,那就說明在復制自己,這是最可怕的。所以我每寫一個作品,都要調整方向。”劉震云用了一個讀者怎樣也不會認同的“寫作初學者”來形容自己,且強調絕非謙遜,而是要體現(xiàn)將每個作品視為新開端的意志。

  文學的確是生活的反映,劉震云不否認這一點。“每個人都不缺乏生活,生活有時候會撲面而來,每個人都在生活里浸泡著!笨晌膶W的價值從未僅限于此。在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學就開始了,“這是因為有作家的介入!边@些介入夾雜著作家本人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種種思索。所以劉震云相信,文學的底色其實是哲學。

  《一日三秋》里,有個人物叫明亮,從小與祖母關系甚篤,祖母家中有棵大棗樹,每年棗樹成熟時,祖母會做成棗糕和明亮一起推著車去街頭賣。這不免讓人聯(lián)想起劉震云的外祖母——他世界觀的啟蒙者。

  劉震云外祖母年輕時給地主家做長工,不到一米六的個頭,卻是個遠近聞名的割麥好手。“我問外祖母,為什么你割麥子割得比別人快?她說,其實她不比別人動作快,無非是她割麥子從不直腰,省下些時間。”目不識丁卻深明大義的外祖母,給劉震云留下終身受益的精神遺產,“不論是從做人、還是創(chuàng)作的角度,這種生活里的思想啟示,比個人學識的積累來得更為重要!

  不寫作的時候,劉震云喜歡到處轉轉。他與生俱來的敏感,讓他很容易與他人生命共感、連結。有一年,他在法國巴黎塞納河邊,看見一個人在哭,哭得特別忘情,“我不知道她在哭什么,我想問,但是myEnglishisverypoor(我英文很差)!眲⒄鹪崎_了個玩笑,又隨即正色,細致地臨摹他旁觀的感觸:“我能感覺到她對這個世界產生特別大的抵觸,好像全世界都不存在了!

  在《向往的生活》尾聲,劉震云在夜幕低垂的沙灘邊,目送一位漁民獨自撐著皮筏出海去捉魷魚,他也被那幕深深打動。眾人離開后,劉震云仍迎風背著手站在岸邊,良久,才嘆息般道了句:“他往黑暗中去了!(完)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