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文化旅游 > 正文 >

梁曉聲:文學是人生的底色

  • 2022年05月11日 15:51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責任編輯:李新賀

  梁曉聲:文學是人生的底色(名家近況)

  這幾個月,小說《人世間》儼然成了梁曉聲生活的“主題”。據(jù)此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收割”了老中青幾代觀眾,把這部本已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和作家本人又一次推向了前臺。他感激大家對作品的認可,也因紛至沓來的采訪和活動而感到有點累。采訪前,梁曉聲有言在先:“《人世間》談得很多了,就不再談了,希望大家讀一讀我的新小說《中文桃李》!

  實際上,自2017年底《人世間》出版后,梁曉聲一直保持著高產的寫作狀態(tài),先后創(chuàng)作了兩部長篇小說,一部是2020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和我的命》,一部是不久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桃李》,都聚焦于“80后”青年的成長,以年輕人視角寫出了一代人的“青春之歌”。尤其是新作《中文桃李》,被梁曉聲視為自己的倒數(shù)第二部長篇小說。他說:“寫作跟面點老師傅開面館沒多大區(qū)別,我還有一本正在寫的長篇小說,寫完后,不管水平怎么樣,梁記面食店就要關張了。我的缸里還有一團面,這團面不能浪費!

  寫給中文系“80后”

  2002年,梁曉聲任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與青年學子有了直接而頻繁的接觸。當時,他的學生正是“80后”一代。多年來,他關注著學生們離開校園后的人生際遇,想通過小說的方式,給自己的教學生涯留下一點記錄,也作為一份禮物,送給曾經教過的學生。

  《中文桃李》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世紀之交,李曉東考入本省文理大學中文系后發(fā)生的故事。他和同班男生一起聽汪爾森教授的課,獲得文學啟蒙;辦《文理》雜志風光一時,刊發(fā)的作品被《讀者》轉載;接觸有點各色的女生徐冉,初嘗愛情的糾結與甜蜜;面臨升學和就業(yè)的壓力,探尋前路何方……在這所大學,以李曉東和徐冉為代表的青年學子,在經歷同學間的矛盾、沖突與誤解,經受2003年非典疫情的考驗后,收獲了成長、友誼和愛情。他們帶著中文教育的四年所得,步入了小說下半場。

  《中文桃李》是一部寫給中文系的作品。“在上世紀80年代,中文可是非常風光的一個專業(yè),才子和才女們都在中文系。一個學校如果沒有中文系,那如何得了?”梁曉聲說:“后來文學開始邊緣化了,當書中的主人公們開始學中文時,中文系好像成了一個‘筐’——過去是喜歡中文才去讀,現(xiàn)在可能是權宜之計,出于理科成績不理想才無奈去讀!钡谒磥,學生在中文系收獲的人文教育,盡管不會令他們短時間內獲得財富和成功,卻培養(yǎng)了他們的從業(yè)能力、讀書能力。比如小說中的李曉東,因擔任《文理》主編,在日后省電視臺、出版社、廣告公司、房地產公司、紀錄片團隊幾份工作中,每每能做出不錯的成績,以至于多年后妻子徐冉對兒子說,“你爸的人生,現(xiàn)在仍靠文學那碗飯墊底兒”。

  和《人世間》相比,《中文桃李》給人的感覺沒有那么多憂患與沉重。書中不乏一些“小幽默”和貼近年輕一代的網絡語,如“公式(音duǐ,指頂撞)”“佛系”“顏值”等。“寫年輕一代對我是個挑戰(zhàn),首先是語言不一樣,尤其是網絡流行語的出現(xiàn)。因此我在語言上盡量融入年輕人!绷簳月曊f,“代溝肯定是有的。到年輕人中去,和他們天天打成一片,代溝還在。你在溝那邊、我在溝這邊,我們還是可以親密地交流”。

  如果說同代人寫同代人有自己的優(yōu)勢,那么作為共和國同齡人的梁曉聲寫“80后”,則多了一些“審美距離”!啊70末’‘80后’作家寫同代人或多或少有頑主氣質,好像不那樣寫就不像,我覺得這有點標簽化。我接觸的學生不是這樣。我更喜歡自己筆下這些‘80后’,他們也開玩笑、也幽默,但沒有頑主的感覺!

  過一種“報告文學式”人生

  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永遠是困擾年輕人的問題。《中文桃李》中,女主人公徐冉問李曉東:“生活也可以分為歌類的、詩類的、小說類的、散文類的、報告文學類的、史詩類的,你憧憬哪一類生活?”兩人商量一番,覺得沒誰的生活可以始終如歌,史詩類的離普通人又太遠,詩類的太理想主義、太脫離現(xiàn)實,小說類太難把控、太復雜,而散文類的更適合老年人,還是報告文學類更恰當——人生像一場自己給自己的報告,由不得虛構、自欺欺人,而又得有點文學性,加進小說、散文、詩歌的味道。

  這種以文學門類來比喻生活的做法,是梁曉聲的創(chuàng)造。他說:“這是過來人的看法。我沒經歷過詩一樣的人生,壓根就沒敢那么想過。從少年時期我就篤定,這輩子得像報告文學一樣寫實,來不得半點的浪漫、抽象、虛偽——因為家里困難!

  小說下半場,兩位主人公畢業(yè)進入社會后,也確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心中保有著對對方的“責任意識”,認真地為生活打拼著。他們住過簡陋的平房、昏暗的地下室,克服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與形形色色的人物遭逢,最終過上了如意的生活。而李曉東和徐冉也終于取得家長的認可,成就了一段美滿的婚姻。

  縱觀這兩個人物走過的道路,確實代表著很多“80后”青年的心路歷程。他們糾結過,是留在家鄉(xiāng)陪伴父母,還是遠走他鄉(xiāng)到大城市闖一闖;他們面臨戶口、房租、工資等生存壓力,卻不甘心做有違本性的工作;他們不愿“啃老”,以占朋友的便宜為恥;面對不可回避的代際沖突,他們逃避過、爭吵過,最終理解了父母、收獲了親情。《中文桃李》堪稱是“80后”青年一代的心靈史,作家以嚴肅的態(tài)度,寫出了這代人人生道路的選擇和對待情感的態(tài)度。

  在梁曉聲看來,小說家眼里不能只有小說,小說應該回應各種社會問題。他把作家定義為時代的記錄員,認為文學史上優(yōu)秀的作家,如托爾斯泰、雨果、狄更斯、屠格涅夫,既是作家,也是知識分子,他們都關心他者的命運。

  《中文桃李》觸及的一個社會熱點話題是:年輕人是否要留在北上廣深。作家把李曉東、徐冉這類“北漂”青年形容為“吊蘭”,借主人公之口把北京分為了平時“動車式”的北京和過年時“綠皮車式”的北京。李曉東覺得,前面一種有“北漂”的北京更可愛,但他最終選擇回到故鄉(xiāng),加入了一個志同道合的紀錄片拍攝團隊!靶≌f中設置靈泉、省城和北京三個層次,并不想給出主人公留在哪里是對、哪里是錯的結論。我想指出的是,這種抉擇是一種利弊、一種權衡,而無關對錯!绷簳月曊f。

  《中文桃李》延續(xù)了梁曉聲以往作品對“什么樣的人生值得一過”的思考,只不過他觀察的對象從《人世間》里的“50后”變?yōu)榱恕?0后”。但他的答案沒有變——“70多年的人生走過,人一生到底該追求什么?想來想去,除了真善美,其他都是過眼云煙!

  大學需要人文氣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睆摹吨形奶依睢返拿挚梢钥闯觯@也是一本大學教育之書。書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中文系教授汪爾森。他的課妙趣橫生,讓本想跨專業(yè)到對外漢語的學生也被深深吸引;他鼓勵學生辦刊物,推薦優(yōu)秀作品發(fā)表;他和學生交朋友,讓大家畢業(yè)多年后還每每懷念……更重要的是,他是學生們名副其實的“精神導師”,引導學生思考人性和人生的意義。

  《賣火柴的小女孩》對人類社會進步有什么意義?汪老師說,讀過它,同情的種子會在心里發(fā)芽。之后再讀《快樂王子》《苔絲》《悲慘世界》,“那么,他成為警長的話,也許就不會是沙威;她成女議員的話,也許會特別重視慈善工作,使賣火柴的賣花的無家可歸的男孩女孩受到關愛而不再被凍死”。

  何謂“深刻”?汪老師說,它好比是瑞士名表里的鉆石,“鉆石就是發(fā)人深省的情節(ji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細節(jié),過目不忘的文字或對話……深刻并不等于危言聳聽,也不等于嘩眾取寵之論,更不等于對人性丑惡險邪的一味展覽!

  常言道“文學是人學”,那么“人”是什么?汪老師說,人是欲望的宿主,也是理性之搖籃;人是文化的盛器,也是社會關系之和;人有責任意識、使命意識,人的好奇心催生科學,人的娛樂渴求催生文藝……

  其實,汪爾森正是梁曉聲的自畫像,書中汪老師講的內容就是學生們擠爆教室也要聽的梁氏文學課!爸形南到處熤恢v如何讀懂一篇小說,還遠遠不夠。應該更多地從作品出發(fā),引發(fā)學生思考人生。比如我跟學生討論《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寫給誰看的、《安徒生童話》中的《海的女兒》和《聊齋志異》中的《王六郎》有怎樣的異曲同工、羅丹的雕塑《人馬》給我們理解人性以何啟示?這些思想性的話題及其延伸的討論才是最有價值的!绷簳月曊f:“我不認為講課一定要像脫口秀一樣熱一下場,似乎不這樣就不行,一堂課只有45分鐘,學生是交了學費的。”

  他還發(fā)現(xiàn),課堂上的男生比較內向,不愿意發(fā)言,導致聽到的討論之聲都出自同一性別。“這對討論本身是一種遺憾。我們常說,要有不同的聲音和觀點,其中就包括性別——男人怎么看、女人怎么看,這個碰撞是很有意義的!绷簳月曊f。

  上過梁曉聲課的學生都知道,盡管課上討論的問題嚴肅,但氣氛卻是放松和活躍的。他曾帶學生看電影《出租車司機》,出資讓學生買來飲料、面包、糖果,讓大家邊吃邊趴在桌子上,怎么舒服怎么來,只有老師一個人拿著粉筆在講臺上!拔矣X得文學課其實這樣講才對路!绷簳月曊f。

  在小說中,梁曉聲借汪先生之口說出了他對大學人文精神的堅守:“文學專業(yè)是一個什么專業(yè)呢?首先是一個了解人性進而了解自己的專業(yè)。我們這個專業(yè),其實是大學之魂。沒有點兒人文氣氛的大學,不可能是一所好大學……”

  他強調人文氣氛,其實是一種信念,相信“文學確曾起到過這么一點兒促使社會進步的微不足道的作用,一點兒一點兒地,一百年一百年地影響著世道人心”。也正是在這重意義上,文學是人生的一種底色。

  本報記者 張鵬禹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