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河南南陽2月4日電 (記者 韓章云)2月4日是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在河南南陽內鄉(xiāng)縣衙博物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春!绷曀自佻F。當地民眾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迎接立春節(jié)氣。
內鄉(xiāng)“打春!笔钱數厥来鷤鞒械牧⒋汗(jié)氣習俗,202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
自2005年起,內鄉(xiāng)縣衙博物館每年在立春日將“打春!弊鳛槲幕糜伪硌蓓椖窟M行展演。內鄉(xiāng)縣衙博物館館長江紅軍介紹,內鄉(xiāng)“打春!绷曀追譃榧来骸⒂、打春、鬧春、送春等環(huán)節(jié)。
當日一早,在內鄉(xiāng)縣衙博物館,民眾身著清代公服分別扮演“知縣”、眾官吏卒等角色,高擎儀仗、“春”字牌、“春”幡等排成兩列向著城東的菊潭公園行進,即為“東郊迎春”。伴隨著迎春隊伍,嗩吶、鑼鼓聲聲不絕,甚是喜慶熱鬧。
在菊潭公園門前,竹子做骨架、表皮紙糊的“芒神”和五色“春!痹诒挥宏犖榧腊葜,被抬回內鄉(xiāng)縣衙博物館,隨后即是“打春!备叱。眾官吏手持彩杖繞“春!比髶舸颉按号!,將牛肚擊破,牛肚里事先填滿的五谷干果紛紛落地,游客歡呼撿食,以示五谷豐登,吉年有余。
“打春牛”之后,開始游街鬧春,縣衙外“知縣”為民眾送“春雞”、春餅、“!弊,一路上鼓樂、舞獅、旱船、高蹺等民間雜耍奇玩盡興表演。
內鄉(xiāng)縣衙博物館文?蒲泄芍魅喂鶟蛑行律缬浾呓榻B,內鄉(xiāng)縣“打春牛”活動由來已久,清同治八年(1869年)《內鄉(xiāng)通考》卷三中就記載了內鄉(xiāng)縣迎春活動的開支情況,該博物館仍現存有清代嘉慶年間制作的石制迎春池。
“近些年我們在立春日舉行‘打春!袼妆硌荩褪菍Χ墓(jié)氣文化的傳承,希望更多游客了解立春習俗!惫鶟f。
鄭州大學教授、河南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汪振軍認為,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預示著春天的到來,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各地在立春日“鞭打春!、吃春卷“咬春”、舉行社火表演慶祝,是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縮影,寄托著民眾對新年五谷豐登、祛病消災的美好期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