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讓世界聆聽杜甫——第八屆杜甫國際詩歌周”開幕之際,BBC兩年前拍攝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紀錄片再次引發(fā)關(guān)注。該紀錄片于2020年首先在英國熱播,當年即火爆全球。盡管詩歌譯本存在一些爭議,但紀錄片在海外社交軟件及評分網(wǎng)站上口碑都很高。紀錄片不只為西方觀眾提供了了解杜甫詩歌的機會,還引發(fā)了對以杜甫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討論。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樣一位出生在河南鞏義的中國古代詩人煥發(fā)出跨越文化的魅力呢?
杜甫的意義遠超詩人范疇
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的撰稿人和主持人、英國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指出,杜甫的意義遠遠超越了一個詩人的范疇。
其實,邁克爾·伍德并沒有想到這部片子會在中國引起廣泛討論,他只希望中國觀眾能覺得由外國人拍這部片子、表達中國文化和呈現(xiàn)如此具有象征意義的人物也是有意義的。
“希望大家能原諒我們在理解等方面出現(xiàn)的偏差。這部片子是懷著感情拍的,這才是關(guān)鍵。影片在英國反響很不錯,它觸及的是內(nèi)心真正重要的問題。”邁克爾·伍德說。
在拍攝紀錄片過程中,邁克爾·伍德來到中國,足跡遍布與杜甫有關(guān)的大地山河,河南、長安(西安)、成都、三峽、湖南……依次在片中出現(xiàn),并配以杜詩,讓人仿若回到了那個遙遠的極具傳奇色彩的唐代。
杜甫與但丁和莎士比亞同樣偉大
該紀錄片邀請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牛津大學博士劉陶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祥安等學者,對杜甫及其詩歌進行了多重視角的專業(yè)解讀。
在紀錄片的開頭部分,邁克爾·伍德引用了宇文所安的一段話,將杜甫與但丁和莎士比亞相提并論。
該片的一大亮點,也是今年80多歲的英國國寶級演員、《指環(huán)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深沉優(yōu)雅的莎士比亞戲劇腔,朗讀了《壯游》等15首杜詩的英譯。
宇文所安,經(jīng)歷八年埋頭耕耘,于2016年出版了杜甫詩歌的英語全譯本《杜甫詩集》(The Poetry of Du Fu),這部有3000頁,共六卷,重九磅的大部頭是學界關(guān)于杜甫作品第一次完整的英文翻譯。
之所以引用宇文所安的說法,邁克爾·伍德解釋說:“宇文所安所說意思是他們作為詩人同樣偉大,對各自文化的影響也旗鼓相當;我在影片結(jié)尾所說是強調(diào)杜甫不僅僅是偉大的詩人,還是中華民族的道德良知,這一點與但丁和莎士比亞不同。正是基于這一點,我稱杜甫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但這個說法還是太局限了,杜甫不僅僅是詩!
杜甫曾有詩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千多年來,杜甫的詩歌不斷引發(fā)中國人的共鳴,F(xiàn)在,通過BBC的這部紀錄片,杜甫其人其詩走向了更遼闊的遠方。
任何促進東西方彼此了解的對話方式都是可取的
詩歌通常被視為最難翻譯的文本類型,在翻譯的過程中總會有所缺失,比如音韻、形式,甚至意義。
對此,邁克爾·伍德認為,幸運的是,在過去大約四十年的時間里,杜甫的詩已有非常棒的英譯本。當然譯文永遠不可能達到和原文相同的效果,但仍然可以產(chǎn)生非常大的影響,英國觀眾看完杜甫這部紀錄片后,都給出了這樣的反饋。
目前,中西方在文化上交流上依然存在著一定壁壘,去西方學習的東方人絡(luò)繹不絕,東方的優(yōu)秀文化在西方卻只有很少的人了解,還有大量的普及性工作需要做。
“任何能夠促進東西方彼此了解的對話方式都是可取的。小小的紀錄片似乎成不了什么大氣候,但它也是將一種文化介紹給另一種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杜甫,英國觀眾就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很多中國觀眾也說這部片子來得真及時。中國觀眾能夠認可這部影片,我們深感榮幸和感激,希望這部小小的紀錄片能為中華文化中這位偉大的人物正名! 邁克爾·伍德說。(綜合《新京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澎湃新聞報道)